活动 | 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海争峰”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会场学术报告会圆满结束

发布者:马院发布时间:2024-11-29浏览次数:10

2024112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海争峰”分会场学术报告会在江宁校区厚学楼1108举行。

本次活动经前期征稿和多轮评审,共有八位研究生进入到决赛汇报环节,由学院党委书记黄世虎教授、董大亮副教授、朱小娟副教授、韩聪颖老师担任现场评委。

一、学生汇报

1.林毅涵“治水兴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治水工作的历史考察及当代启示

林毅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治水工作的历史动因、实践方略、主要成就、当代启示四个层面进行了汇报。首先,强调了中国作为一个水情复杂、江河治理难度大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重视治水工作。其次,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治水工作的历史动因。再次,从重视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思维、遵循适度原则和注重技术支撑等方面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治水工作的实践方略。接着,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治水工作的主要成就,如形成了全国治水防灾体系、建立了水治理行政体制等。最后,提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治水工作的当代启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新时代的大禹治水。

2.张艳婷能源生命周期的形态重构——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实践阐释

张艳婷从生命周期循环:人与自然的双向互馈、能源生命周期更迭:自然资本化的悖论、能源生命回溯:周期更迭的伦理限度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出发,剖析能源生命周期的本质内涵为物质变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馈。其次,探析能源生命周期更迭断裂境域,深入资本主义理论地基,即时研判自然资本化的运动机理,进而明析能源代谢裂缝的逻辑延展。最后,在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视域下回溯能源生命意涵,探索能源绿色生命周期的形态重构。

3.陆海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分析

陆海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的根源、美的规律、美的实现三个层次进行阐述。首先,指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并探讨了学界对其成熟与否的不同看法。接着,探讨了“劳动创造美”的命题,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并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劳动在美的产生中的基础作用。进而,概述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概念从而揭示了美的本质和规律性,分析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具体实现美的理念,提出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美学发展的策略。最后强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意义,指出其对理解人类审美活动、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4.于恬烨习近平关于治水兴水重要论述的实践观点

于恬烨从研究背景、撰写思路、概述介绍、总结意义分享了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首先,强调了中国水资源状况复杂性以及习近平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治水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其次,从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主体、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原理出发,强调了治水兴水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各方主体在治水兴水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提升治水工作的有效性。再次,强调遵循认识和实践的辩证运动规律,力争实现治水兴水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最后,提出应深化对习近平治水兴水论述的理解和应用,推动新时代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5.郭振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水利现代化事业的理论逻辑探寻与实践路径建构——以长江南京段为例

郭振华从背景探析、实践调研、论文思路三个方面对论文写作全过程进行了介绍。首先,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长江南京段的治理开发,可以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对新时代水利现代化事业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次,论文的写作基于前期丰富大量的实践调研,通过不同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及数据。再次,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进行了探微,依次分析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关键点和落脚点并概括出四大特征,接着对论文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寻建构。最后提出在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引领下,应秉持科学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长江治理的“南京模式”。

6.孔令晓新质生产力就是人民群众需要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群众基础探析

孔令晓主要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价值以及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首先,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多维价值和多重意义的概念,并强调,新质生产力与人的关系不应仅仅停留在劳动者的层面,而应更深入地探讨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其次,提出“科学技术、人的思想创造和文化精神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接着,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关照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发展。最后,探讨了群众理解新质生产力的角度,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策略。

7.李宇轩从“文化的意识”到“意识的文化”——对“第二个结合”的历史与逻辑审思

李宇轩从文化意识的历史进程、逻辑线索以及意识形态文化下的“第二个结合”三个层面进行了观点概述。首先,指出文化契合性是近十年学界结合时政研究的热点,探讨了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差异以及仅仅从内容或价值出发讨论契合性的局限性。其次,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方法,澄清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再次,详细讨论了文化意识的历史进程与逻辑线索,展示了文化意识如何随历史进程和逻辑线索发展,并探讨了意识形态文化及其视域下的“第二个结合”。最后,指出自身的研究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继续深入探索经典文本中马克思的文化观。

8.金彬彬《千高原》道德谱系探究

金彬彬从道德的解域及使命、解域范畴的道德涵摄、道德谱系的构建这三个层面对《千高原》中的道德谱系进行了探究:首先,强调《千高原》中的核心思想“解域”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应对全球化和多样性挑战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千高原》中道德的解域是从“是”和“应该”到“能”的过程,以及解放个体与社会潜能的使命。再次,详细探讨了作为道德谱系结构的哲学四维及其代表内涵。最后,讨论了道德的未来并指出《千高原》的道德谱系超越了传统伦理,将赋予个体和社会更多活力与创新能力。

二、老师点评

评委老师们细致地审视了同学们的论文,并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评价和逐一指导,在肯定同学们的学术热情之余提出了宝贵的评价和建议。老师们强调了几点重要的写作要点:首先,论文涉及历史逻辑时应当放置于具体历史环境进行论述研究,将具体领域与时代主线结合起来保持统一。其次,内容的逻辑性更应当鲜明地突出体现在小标题中,小标题也需要具有学理性和逻辑性。再次,行文论述应紧密结合研究问题,凸显问题意识,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深度。最后,老师们鼓励同学们在明晰不足之处后不断精进完善论文,努力构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框架,以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三、评审结果

最后,综合选手论文内容和现场汇报,评选出优秀论文名单如下。

一等奖:金彬彬

二等奖:张艳婷

三等奖:林毅涵 郭振华 倪翠娟

优秀奖:孔令晓 于恬烨 陆海依 李宇轩



Baidu
map